今晨在《中國時報》看了嘉鼎資產管理集團董事長余凌宵先生寫所的《知識世界不是平的》,深有同感,想說:「真是善哉言哪!」
余先生引用《哈佛商業評論》Laurance Prucek所述:「透過Google無所不能的搜尋,每個人都能在網路上得到任何資訊,包括如何進行切除盲腸的手術。但相信沒有人敢隨便讓一個上海的天才學生,來為自己開刀,除非他真的經過多年的訓練。」
提出一個觀念:「資訊和知識的差別,在於前者僅是從單一角度觀察、受限於某一形式的訊息……,但知識是透過經驗的傳承,將資訊融會貫通、並培養舉一反三的直覺。因此通常存在著於組織之內,而難以白紙黑字、具體描述。」
透過網路世界的無遠弗屆,大多數人都可以不必出門便學富五車,但「不出門的秀才」果真可以經世濟國嗎?
類似的問題一直發生在我的生活周遭,某某同事可以自詡為美國職棒專家,某某同業又擅長於某個項目。王建民、陳金鋒一出賽,某某先進的聲音馬上出現在收音機的頻道裡,幾名好友馬上就可以為文評論。
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世界經典賽」期間,TVBS-G邀請了幾名前輩如李淑芳、王信良等人,大談日韓職棒,甚至臨場選手的表現、戰術及心態。
不是否認同事、同業或者淑芳姊、信良哥或曾前輩文誠公的用功或專長,而是他們多少踰越了本份,犯了些權威的謬誤。我和他們一樣,只是這個圈子的傳播者、觀察者,而不是這個領域的專家。
我們能做的,只是提出所蒐集到的資料,或是採訪時所獲得的資訊,而非在自己並不擅長的領域胡吹大氣,或者爭議誰比誰的認知更真確,那種「文人相輕」的遊戲,常讓我莞爾。
畢竟,傳播人不是真的了解從投手丘到本壘板18.44公尺的距離倒底有多遠?不曾拿著球棒面對150公里的速球,也不曾親身體會穿上中華隊球衣時的感覺,此時提出主觀解析,多少是不負責任的,雖然,不想把這些解釋為無稽,或者風涼話。
用功的同業,或許可以蒐尋到許多王建民、美國職棒的訊息或專業看法,但畢竟這和研究生一樣,寫了幾篇新聞傳播的研究報告,不代表就可以當個好記者。
所以前陣子有人問我,「insideout」和「推打」倒底有什麼不同,雖然十幾年的採訪經驗讓我有把握可以唬爛應付,但我的答案是:「要去問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