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獵犬的吠聲】
這是《Hit!職棒迷》執行編輯許詠翔先生,對於拙著「職棒雜誌的熱戰」的回應。
從文中,可以看出許先生對於職棒的熱情、執著與自信,很高興看到《職棒雜誌》有這麼一個好對手,真的是球迷的福氣。
-----------------------------------------------------------

《Hit!職棒迷》的試刊一號終於出版上市,而從通路上傳回來的消息顯示,這本雜誌在幾乎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依然擁有不錯的銷售成績。讓身為雜誌責任編輯的我,有些鬆一口氣的感覺。



這本雜誌從出現到銷售的模式,都有許多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方,像是作棒球雜誌沒有請對棒球圈熟悉的人來負責執行製作工作,出刊企劃期沒有作過任何的市場調查,試刊一號上市沒有作任何的折扣優惠、沒有任何的贈品、更沒有作任何的宣傳活動。如果這本雜誌能夠賣得好,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將結果歸咎於「運氣」、或是「熱潮」。甚至認為如果連這樣製作出來的雜誌都能賣錢,那麼很可能引起所謂的棒球雜誌蛋塔熱潮。



然而實際的情況真的是如此嗎?



至少我自己是不這麼認為的!



身為一個編輯──尤其是一個從創刊開始規劃整體刊物走向的編輯,我非常幸運不用受到公司任何有關市場報告的文件約束,可以自己依照自己的心意,規劃出一本我認為棒球迷會想看的雜誌。如果有這份報告,我相信結果一定跟前任《職業棒球》主編所述一樣:「職棒是2001年世界盃前後復甦,新進球迷相當多,年齡層以16~24佔大宗,80%是學生,其中60%以上是女性,這些數據分析可以從看台上球迷結構獲得驗證。」然後這本《職棒迷》,就會變成另一本棒球追星族雜誌。(不過如果要這樣做雜誌,恐怕我們集團也有相當優勢,集團中的尖端出版社,正是搞東洋追星族雜誌的高手,當然,如果要這樣做那這本雜誌的責任編輯就不會是我了)

可惜我始終不相信喜歡棒球的女生會比男生多這件事,甚至於認為男生喜歡的棒球,跟女生喜歡的棒球,根本是兩個次元的東西。



既然「職棒聯盟」要把唯一的官方刊物弄成像棒球追星誌,那我們就來弄一本能夠讓老球迷感興趣的棒球雜誌吧!當然對於這樣雜誌的銷售量,我可不敢太樂觀,我的企劃書上填了一萬本的印量,心理面想的是,只要打平、甚至於小賠一點,這樣的雜誌都會有生存機會。只要生存下去,口碑出來了,真正喜歡球賽的老球迷就會回籠。而且既然職棒聯盟的官方刊物,不想拉攏這些真正會看球的老球迷,那麼我們就來試試看吧!



還記得那天跟平台總管理部開會的狀況,現在我們雜誌顧問、當時只是來旁聽當參謀的陳正益先生一看到我的計畫書,就笑著說:看來又是一本俸「棒球是男人最後禁地」為最高原則的棒球雜誌企劃。身為企劃編者的我,則是忍不住心虛的從心眼裡笑出來。而當時計畫書的初稿,寫的是「這是一本以球隊戰報為主題的雜誌,鎖定的目標市場,則是15歲到35歲的男性球迷」。任何一個有經驗的雜誌編輯都知道,「15歲到35歲的男性球迷」這個目標市場事實上是不存在的,而為什麼我會在企劃書上這樣寫呢?只是相信無論年齡多大,男人對於棒球的狂熱和喜好絕對是一致的。



在多位對於雜誌玩到成精的編輯人(這才是我們集團最大的優勢)協助下,雜誌內容作了一修,雜誌名稱也暫時定為《Swing!職棒迷》。為了提高雜誌的完成度,也為了防止我亂搞,社長請來了陳正益先生擔任編輯顧問協助我。只是沒想到正益先生是比我更狂熱數倍的球痴,主要提供的協助並不是想辦法把雜誌弄得「讓女孩也稍微有興趣」,而是「專業得讓男生不得不想看」。倒是因為篇幅增加的緣故,自己多企劃了幾個自己認為「可能」能引起女性讀者興趣的題目──像是張家浩專訪、場外報馬仔等單元。這樣說好了,在這本雜誌的企劃過程中,唯一受到市場因素所改變的,大概只有刊名,從《Swing!職棒迷》變成《Hit!職棒迷》,因為發行部的周經理告訴我們,刊名用《Swing!職棒迷》,經銷商會不知道怎麼叫貨。



或許是來自於一個佔有全台半數以上出版品出版集團的自傲,或許是來自於對棒球本身的熱愛,在刊物初始的企劃階段雖然我們也想過要隨書附一些贈品(不過就算贈品,我們想到的也是有賽程表的海報、有球員名錄的別冊這類可以實際幫助球迷看球的東西),不過最後還是決定用雜誌內容來定勝負。希望可以在降低各種變數的情況下,實際了解市場對於這樣一本棒球雜誌,到底有多少接受度(所以我們也不開記者會做宣傳)。



或許我對於棒球的熟悉程度,遠遠低於幾位辦過棒球雜誌的先聖先賢,甚至也不如幾位常在網路上流竄的「大大」,不過對於雜誌編輯企劃,我自己倒是挺有信心的。畢竟自己從不用考慮市場的校刊、到小眾市場的音響雜誌、影音雜誌,一路做到大眾的電玩雜誌、銷量恐怖的網路電玩雜誌,職稱有編輯、執行編輯、主編等,對於「雜誌」這東西的熟悉度,已經有了某一個程度(不過這樣的程度再陳正益先生那樣的高手面前,就顯得很微不足道),也比較不會被一些「根據專家認為…..」的迷思所迷惑(在企劃過程,有太多人告訴我雜誌出刊不能不作行銷、不能沒有噱頭、不能不降價競爭,就是沒有人提到內容規劃。然而一本雜誌的內容真得那麼不重要嗎?我想這只是大部分人人云亦云的結果吧!)。



事實上,在今年二月份,有一本大家都沒聽過的月刊的賣量超過十萬本(實際銷售量,不是發行量,即使是現在全面回春的《職業棒球》月刊,銷售量恐怕也不到他的1/5),叫做《秘笈總動員》。這本月刊沒有任何贈品,也沒有作任何宣傳,每期內容都只介紹六、七個遊戲(也就是內容一點都不多樣化)。但它卻可能是那個月裡面,單期銷售量最好的雜誌,而這本二月號,也不是它的創刊號(已經是第三期了),至於價格,則和當時同類型雜誌相去不遠(所以也沒有價格優勢)。



這本雜誌可以說顛覆了所以近幾年雜誌編輯一直「理所當然」認為的定律,也告訴身為雜誌編輯的我們,弄好雜誌內容,要比整天想東想西送贈品、玩行銷來得重要。至於致力於搞行銷、送贈品,最後沒有贈品就死翹翹的雜誌多不勝數,小弟自己以前搞過一本,《AV Enter》當時就用送完整版電影DVD的方式搶攻市場,結果後來雜誌轉到另一家出版社,改名為《Home Theater》不送DVD後,銷售量便一落千丈,現在只是苦撐。濫用贈品政策的結果,就是讓自己搞不清楚讀者到底是要雜誌,還是要贈品。



新茅坑也會香三天,《Hit!職棒迷》初期的銷售數字當然不能當做這本雜誌已經成功的證明,它有可能第一天銷售一成,在來就完全沒有消息,但就算是只有一成,也已經是相當可怕的數字(應該已經有三、四千),這三、四千人恐怕都不是會尖叫著要「鄭昌明不要撲球,會受傷」的那群人,難道職棒聯盟放棄他們了嗎?



希望中華職棒聯盟思考一下,「職棒是2001年世界盃前後復甦,新進球迷相當多,年齡層以16~24佔大宗,80%是學生,其中60%以上是女性,這些數據分析可以從看台上球迷結構獲得驗證。」這個市場反應,是不是因為職棒聯盟自己的經營政策所造成的。喜歡棒球的男性難道真的會必女性少嗎?



開發球迷、讓老球迷回籠,這些應該是職棒聯盟作任何公關行銷活動的時候,所應該關注的,如果只想從目前已經形成的球迷階層上面弄銀子的話,恐怕距離職棒回春,還有很長的路途要走呢!



《Hit!職棒迷》執行編輯 許詠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an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