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穰等3名日本教練下台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個現象。這是『統一大地震』後間歇就此議題採訪後獲得的結論。

 

 

 

 

 

 

 

 




台灣職業棒球走出「日本殖民」時代

 

 

 


然而這不代表中華職棒已發展成熟,有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教練、育成方式,而是隨著時空遷移,台灣已不適合完全複製或移植任何領域的棒球發展經驗。只有十八歲的中華職棒或者百年的台灣棒球,早已發展出怪異、旁人(包括外國人)難以理解的生態,任何企圖強加套用任何經驗、模式在台灣棒球的人,註定要失敗。

2004年La new總教練大田卓司季中被撤換,2005年李來發為首的日本教練團(柴田猛、井上修)宣告失敗,2007年統一獅大橋穰戰績不佳,被下令暫停職務一周。2007年4月25日,統一獅解除大橋等三名日本教練合約,中華職棒自此進入「全本土執政」階段。但,離高喊「釣魚台是我們的」口號,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說不定,還要個一百年

針對此議題,採訪了兩名曾有日本發展背景的總教練級朋友和一名熟悉日本棒球的投手教練,這3人分別取其姓氏以Y、S、L代稱。

資訊發達、日職不再權威

中華職棒發展初期,戰績好的總教練幾乎都是日本人。山根俊英、引地信之、大石彌太郎都曾幫兄弟象、統一獅拿下總冠軍,味全龍三連霸期間,首席教練寺岡孝也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其中1994年除了李瑞麟帶領時報鷹隊,其他5隊總教練都是日本人,包括兄弟象山根俊英、統一獅大石彌太郎、味全龍田宮謙次郎、三商虎宅和本司和俊國熊的寺岡孝。為什麼才隔了10年,日本人就吃不開了呢?

 

Y教練:「台灣自有棒球運動以來,一直受日本影響很深,日本職棒本身就是一種權威的象徵。職棒發展初期,棒球界資訊流通的管道很有限,所以大家都以日本教練所講的唯命是從,不會有太多懷疑。」1990年代台灣的電視台只有3家,除了夏天的LLB三級棒球或部分中華職棒的比賽,極少轉播日本職棒比賽,所以當初教士派小聯盟球員為主的球隊來訪都能造成轟動,當時最常傳播國外棒球賽事資訊的是《民生報》,不過也只是每天幾百字的賽事報導而已。

 

美國職棒資訊在台灣大量流通,應該是1996年《ESPN》在台灣轉播美國職棒以後,2007年的今年,美國職棒各式資訊已充斥在各個平面、電子媒體,相對地日本職棒和台灣本土棒球的消息反倒顯得弱勢。

1997年郭源治剛從中日隊退休返國發展,被奉為「台灣棒球救世主」,10年後的今天,球迷和球員崇拜、關心的,不是剛從美國回來的陳金鋒或在日本發展的姜建銘、許銘傑,而是透過電視就可以看到正在紐約揚名立萬的王建民。Y君說:「現在不一樣啦!球員每天都可以從電視上看到美國職棒,每天更新自己的棒球觀念,對日本教練講的那一套,不像我們以前那麼地完全接受,當然也會影響教練的權威。」

個性抬頭、上下互動巔覆

Y、S兩名教練不約而同提到:「現在的球員比較有個性」。這句話的意思是「個性」強於「群性」。很多人會感歎,年輕人愈來愈不注重倫理,10年前台灣棒壇盛行的「學長學弟制」,如今也早不復存。近兩年我曾在不同場合聽過幾名球員講過相同的一句話:「叫伊先輩係乎面子,若嘸早乎伊好看!」服從和尊重不再是這個圈子多數人服膺的價值,球員的價值判斷已趨近於現今社會潮流,也就是,若非現實利益考量,那……誰理誰?

 

 

 

 

但在台灣的日本總教練似乎沒有體會到客觀形勢的差異性,對台灣球員仍施以日本職棒的那一套,標準化、軍訓化的要求、訓練,毫不留情面的斥責,S教練說:「被罵到無地自容時,惱羞成怒或情緒反彈是很正常的反應,尤其是在所有人面前被罵。」他說:「如果只有一個、兩個人還好,如果有一票人有類似遭遇時,就會形成一股反抗的力量。」當眾斥罵已是小CASE,其間更有日本教練氣急敗壞、毆打選手的傳言。

Y教練說:「美國職棒這方面做得很好,總教練或教練對選手有意見時,會約選手到辦公室,然後把門關起來談,保留了球員的尊嚴。」S教練:「他們都是5、60歲的人了,我的觀察、建議他都聽不進去,會說『年輕人懂什麼?』,更何況這批只有20出頭的球員。」《職業棒球》雜誌劉東洋先生,在2007年5月號也寫了一篇《東洋監督在台灣》探討相同問題,文中提到日籍教練一向對選手要求以嚴格徹底著稱,因此對於根治選手的缺點有很大的幫助。」這是事實,但S總教練道出另一項更殘酷的事實:「在日本選手不好你可以罵,在美國,選手不好可以讓他再見,但在台灣,不行!」因為台灣的棒球選手人數不多,好用的就、能上戰場或先發的就那麼固定的幾個人,球員的情緒、和教練的互動影響戰績至鉅。

劉東洋在文中指出:「由於語言上的隔閡,經常造成許多的棒球知識與觀念無法確實傳達給選手,雖然透過翻譯轉述,但翻譯若只懂得日文,卻無法掌握棒球專業用語精隨的話,不僅會讓效果大打折扣,有時候更會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及語氣措辭上的誤差,造成選手與教練之間的不信任感。」

 

身段問題是衝突關鍵
 

 

 

不信任有很多方向,練球不認真、不把教練的建議當回事、生活散漫,在場上拒絕或未徹底執行教練指令,也有不少日本教練懷疑自己的球員放水,使他們對部分台灣球員感到不肖,但對多數台灣職棒球員來說,他們感覺到的只是日本教練的優越感。

 

S教練說:「沒有用的冗員很多,以前,我會直接請他們回家吃自己,但是現在不會這樣做。」經歷若干風風雨雨讓他體會:「即使再不適任、沒用的人,都會牽動其他人的情緒,釀出不同的風波。」在台灣當總教練,不能一昧扳起教官式臉孔,領導統禦、心理輔導更為重要,但日本來的教練,大多要比球員大2030歲,代溝本來就好大一條,何況還有語言、文化的隔閡。

 

L教練和日本教練合作10載,「近幾年的日本教練素質要比當初山根、寺岡那些前輩低。」他說,寺岡、大石…這些老前輩會很主動融入台灣文化中,和球員打成一片,但近幾年的日本教練這方面,會給人「高人一等」的感覺,老是覺得台灣各方面都不對勁,「如果只擔任單純的職務時,他會只乖乖做自己的工作,一旦掌權或接近權利之後,埋藏很久的那些不滿就顯露出來,不停地向球團抱怨就是最明顯的例子。」Y教練也說:「球團如果只有1個日本教練,那還好,有3個時候,就很自然地把任何東西都跟日本比了。」比球員素質、來源、球團資源、環境、待遇……

 

某領隊告訴我:「什麼東西都不滿,都有意見,不止我受不了,連我老闆也受不了。」

當然,也有和台灣球員互動不錯的日本教練團。兄弟隊的榊原良行、中込伸、橫田久則就像球員父親、哥哥的角色,但他們一直是幕僚角色,離去有其他原因。

別忘了教練的投資!

「日本職棒12球團,現在有4個球隊的總教練是外國人,像羅德、日本火腿連這兩隊都是外國人監督,都拿下總冠軍……」我本來是想問,傳統日本教練那一套嚴格訓練方式,是不是也已在日本本土崩解中。話還沒講完,S教練馬上回答:「日本有很健全的職棒體制啊,所以即使外國人當總教練,差異也不大。」他指得是體制主要是指球員來源和農場制度,球員之間競爭本來就很激烈,可以「不適者淘汰」。台灣棒壇要有像日本一樣擁有上破百的社會人、大學球隊,上千的青棒隊伍,12隊在選秀會可以選完7輪還有遺珠,農場裡不僅有二軍還有三軍,每個球員的年收入是平均一般水準的兩倍以上……百年內有機會嗎?

至於中華職棒目前有沒有「外來和尚」生存空間或需要?徐生明在5月號《職業棒球》雜誌所寫《別忘了教練的投資!》提到:「在國內教練人才不論質與量都普遍不足的當下,適度引進外籍幕僚型教練,其實對提振國內棒球水準是有正面意義的。」

更重要的是徐老師呼籲的:「很企盼球團除了將心力投注在選手外,更應花更多的投資在教練的養成,派到國外去訓練與學習新的觀念更是重要,畢竟這樣的投資,才是維繫國內棒球素養提昇的關鍵,閉門造車的土法煉鋼,只會整體的素質不進反退。」

 

文章引用

 

第302期(民國九十六年五月號)《職業棒球》雜誌:

劉東洋先生著,P66~71「東洋監督在台灣」

徐生明先生著,P22「別忘了教練的投資」

 

建議參閱相關文章:

許智銜先生著「大田卓司離職觀後感」@《棒球飯的棒球夢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an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